本标准规定了植物种子载体固定化微生物菌剂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一、本标准拟对如下术语和定义进行界定。1.固定化微生物immobilizedmicrobial将特定的微生物固定在选定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2.植物种子载体Plantseedcarriers综合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将对污染土壤具有高修复效率的植物种子作为固定化微生物的载体。二、本标准对固定化菌剂提出了技术要求,具体如下:1.固定化菌剂中的活菌数级不低于108CFUs/g。2.菌剂保质期不少于6个月。3.杂菌率不高于30%。4.运输及存贮避免阳光直射、通风阴凉、温度保持在5-40℃。5.发芽率不低于85%。6.水分含量不高于20%。7.pH应处于合适范围。8.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9.机械强度不低于60%10.传质性不低于50%11.溶胀率不低于60%三、本标准拟对上述指标的测定方法做出规定。1.有效活菌数的测定,按GB20287中的规定执行。2.杂菌率的测定,按NY/T2321中的规定执行。3.水分的测定,按NY/T2321中的规定执行。4.pH的测定,按NY/T2321中的规定执行。5.有机质的测定,按NY525-2021中的规定执行。6.发芽率的测定,按GB4404.1中的规定执行。7.机械强度的测定,可参照标准中提供的资料执行。8.传质性的测定,可参照标准中提供的资料执行。9.溶胀率的测定,可参照标准中提供的资料执行。
该技术是对原位热处理和生物修复技术进行耦合,实现优势互补,避免了传统热处理所需的高温和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周期长的缺点,极大的降低了能耗和成本,缩短了修复周期,更加绿色可持续性。原位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和前景,但目前尚无相关的技术规范。本技术在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和修复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技术的适用原则、修复工艺和流程、及关键技术参数等不明确的问题,因此,编制原位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指南,将有效指导修复技术与施工的组织实施和顺利运行,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单一或者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可以指导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方案设计和修复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可作为方案制定、施工运行及维护的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