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梅县老绿茶品质评价的术语和定义、条件、方法、结果及判定。本文件适用于梅州市梅县区行政区域内的老绿茶品质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02茶取样GB/T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18797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3术语和定义GB/T1448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梅县老绿茶Meixianagedgreentea采用梅州市梅县区行政区域内种植的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的芽、嫩叶、嫩茎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并在适宜的贮存条件下储存三年以上的炒青绿茶产品。3.2茶叶感官审评sensoryevaluationoftea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4感官审评条件感官审评环境应符合GB/T18797的规定,审评设备、审评用水、审评人员应符合GB/T23776的规定。5感官审评5.1取样方法按照GB/T8302规定执行。5.2审评内容5.2.1审评因子按照梅县老绿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5.2.2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5.2.2.1外形审评其形状、色泽,形状以GB/T23776的外形要求为依据审评其优劣,干茶色泽审评其色度与润活度。5.2.2.2内质特征品鉴性审评其香气、滋味为主,汤色、叶底为辅,审评内容如下:a)香气审评其浓度、类型、愉悦度;b)滋味审评其醇厚度、润活度等;c)汤色审评其通透度;d)叶底审评其活性度。5.3审评方法5.3.1外形审评方法按照GB/T23776规定的形状与色泽的审评方法执行。5.3.2茶汤制备取梅县老绿茶3.0g,按表1中相应的审评参数,对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逐项进行审评。表1感官审评技术参数茶水比冲泡次数(次)冲泡时间(min)1:5012245.3.3内质审评方法按照GB/T23776的规定执行。6审评结果与判定6.1评分方法按照GB/T23776的规定执行。6.2感官审评结果梅县老绿茶感官审评描述与评分按表2规定执行。表2感官品质评语与各因子评分表因子级别品质特征给分外形(a)特级卷曲紧实、灰绿润、匀、净90~99一级卷曲尚紧实、灰绿润、尚匀、尚净80~89二级粗松、绿黄稍润、欠匀70~79香气(b)特级野韵、木香/陈香浓郁、持久90~99一级木香显、稍带陈香80~89二级稍带陈香70~79滋味(c)特级醇厚、回甘持久、木香显90~99一级浓醇、木香80~89二级尚浓醇、木香70~79汤色(d)特级清澈、棕褐、红、亮90~99一级清澈、棕红、深黄80~89二级清澈、黄/浅红70~79叶底(e)特级黄绿、匀亮90~99一级黄绿、尚匀齐80~89二级黄绿、稍(欠)匀70~796.3审评因子评分系数梅县老绿茶审评因子评分系数见表3。表3审评因子评分系数因子外形(a)香气(b)滋味(c)汤色(d)叶底(e)系数/%15303510106.4合格评定以评价因子(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逐项对比审评,按照GB/T23776中“七档制”评分及判定方法,进行合格评定。6.5品质顺序排列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到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香气→外形→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6.6审评记录用茶叶审评记录表对审评茶样各因子进行评分,并用GB/T14487或本文件规定的评茶术语具体描述和记录。
4评鉴条件4.1评鉴环境应符合GB/T18797的要求。4.2评鉴设备4.2.1评鉴台4.2.1.1应符合GB/T23776的要求,评鉴台有干湿之分。台面清洁、无杂异味。4.2.1.2干评台供审评茶叶外形用,台面为黑色亚光,可放置茶样、茶样盘、天平等评鉴用具。干评鉴台高度80?cm~90?cm,宽度60?cm~75?cm。4.2.1.3湿评台供审评茶叶内质用,台面为白色亚光,可放置电水壶、审评碗、审评杯、叶底盘、计时器、茶巾等审评用具。湿评台高度75cm~80?cm,宽度45?cm~50?cm。评鉴台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和场地大小而定。4.2.2评茶器具4.2.2.1审评杯、审评碗应符合GB/T23776的要求。4.2.2.2冲泡器具应符合GB4806.1、GB4806.9、GB17762、GB/T3532、GB/T10815等规定。4.2.2.3适合用于煮泡仙湖绿茶的器具,宜选用带滤孔的电水壶,壶身宜为玻璃壶、瓷壶、陶壶、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容量0.8?L或1.2?L。4.2.3评茶盘应符合GB/T23776要求。4.2.4分样盘应符合GB/T23776要求。4.2.5称量用具应符合GB/T23776要求,天平,感量0.1?g。4.2.6计时器定时闹钟或特制砂时计,精准到秒。4.2.7其他用具a)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捞取茶碗中的碎茶;b)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为10?mL。4.3评鉴用水评鉴用水的理化及卫生指标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同一批茶叶评鉴用水水质应一致。4.4评鉴人员应符合?GB/T23776的要求。5评鉴方法5.1取样方法按GB/T8302的规定执行。5.2评鉴内容5.2.1评鉴因子按照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5.2.2评鉴要素5.2.2.1外形评鉴仙湖茶的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5.2.2.2汤色评鉴仙湖茶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5.2.2.3香气评鉴仙湖茶的香气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性等5.2.2.4滋味评鉴仙湖茶的茶汤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5.2.2.5叶底评鉴仙湖茶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和色泽的匀整度)。5.3评鉴方法5.3.1外形评鉴方法将有代表性的茶叶样品100?g~150?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半圆隆起,按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的审评内容,采用目测、手感等方法,翻动茶叶、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5.3.2茶汤制备方法及各因子评鉴顺序5.3.2.1全炒型仙湖绿茶称取代表性茶样6.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已注入300?mL沸水的电水壶中,通电加热,待水开始沸腾时计时,煮沸30?s后断电,静置30?s,按煮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5.3.2.2烘炒型仙湖绿茶称取代表性茶叶样品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4min后,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5.3.2.3仙湖红茶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5?min后,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5.3.3内质评鉴方法5.3.3.1汤色目测评鉴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等的影响。5.3.3.2香气嗅闻杯中香气,热嗅、温嗅和冷嗅结合进行。按照香气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性等判别香气的质量。5.3.3.3滋味用茶匙取适量茶汤,倒入品茗杯中品尝,让茶汤充分接触口腔各部位。按茶汤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评鉴茶汤质量。5.3.3.4叶底将茶叶全部倒入杯盖或叶底盘中,用目测、手感等方法按照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等评鉴叶底。6评鉴结果与评分6.1评分方式采取评分法进行。评分法分为独立评分和集体评分。6.1.1独立评分整个评审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鉴人员独立完成。6.1.2集体评分整个评鉴过程由三个或以上(奇数)评鉴人员一起完成。参与评鉴的人员组成一个评鉴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评。评鉴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修改与确认,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如有争议,投票决定。6.2级别判定按GB/T23776中的规定执行。6.3品质评定6.3.1评分方法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两个(含两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应对样品进行分类、编码;由评鉴人员进行评审或盲评,按照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取百分制给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参照GB/T14487。品质评语与评分标准参见附录A。6.3.2分数确定6.3.2.1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6.3.2.2当独立评分评鉴人员数量达五人以上,可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人数所得的分数。6.3.3结果计算6.3.3.1将单项因子的得分与该因子的评分系数相乘,并将各个乘积值相加,即为该茶样评鉴的总得分。计算公式如式(1):Y=A×a+B×b+---E×e…………………………………………………………………………(1)式中:Y——茶叶评鉴总得分;A、B…E——表示各品质因子的评鉴得分;a、b…e——表示各品质因子的评分系数。6.3.3.2各茶类评鉴因子评分系数见表1。表1各茶类评鉴因子评分系数(%)茶类外形(a)汤色(b)香气(c)滋味(d)叶底(e)全炒型绿茶105354010烘炒型绿茶1510303510红茶25102530106.3.4结果评定6.3.4.1根据计算结果评鉴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6.3.4.2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香气→外形→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4原料要求鲜叶应保持新鲜,均匀一致,避免受损伤和堆积过厚引起发热变质。鲜叶按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标准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鲜叶原料要求鲜叶级别鲜叶标准特级一芽一叶为主,占90%以上一级一芽二叶为主,占90%以上二级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占85%以上三级一芽三四叶为主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占80%以上5加工条件加工条件应符合GB14881、GB/T32744的规定。6加工工艺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7产品包装、贮存、运输产品包装应符合GB4806.8、G?H/T1070的要求,产品包装标识应符合GB/T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7718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的规定。贮存贮存条件应符合GB/T30375的要求。应储存于0?℃~20?℃环境中。半成品或成品按级别、生产日期的不同,分类储存。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净、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置于-20?℃~5?℃环境中,不得与其他物品混装,混运。8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应符合GB/T32744、GB/T15091的规定。9记录与文件管理应建立记录制度和文件管理制度。对采购、加工、储存、运输、入库、出库和检验等各个环节进行活动记录,对企业的管制制度、证明文件、产品标准等文件进行有效管理,以证实所有的操作符合相应的要求,各种记录的格式宜规范,内容要齐全,实现数据可追溯性。记录和文件管理符合GB/T33915和GB/T20014.12的相关规定。
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梅县老绿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梅州市梅县区行政区域内生产的老绿茶产品。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480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302茶取样GB/T830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10茶粗纤维测定GB/T8311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23350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30375茶叶贮存GH/T1070茶叶包装通则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3术语和定义GB/T1448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梅县老绿茶Meixianagedgreentea采用梅州市梅县区行政区域内种植的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的芽、嫩叶、嫩茎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并在适宜的贮存条件下,储存时间在三年以上的炒青绿茶产品。4要求4.1基本要求4.1.1应具有绿茶正常的自然品质特征,无劣变、无异味。4.1.2不应含有非茶类及其他茶类夹杂物,各级别不相互混杂。4.1.3不着色,不添加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香料物质。4.2感官指标梅县老绿茶感官指标分为3个等级,各等级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感官指标等级外形内质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特级卷曲紧实、灰绿润、匀、净清澈、棕褐、红、亮野韵、木香/陈香浓郁、持久醇厚、回甘持久、木香显黄绿、匀亮一级卷曲尚紧实、灰绿润、尚匀、尚净清澈、棕红、深黄木香显、稍带陈香浓醇、木香黄绿、尚匀齐二级粗松、绿黄稍润、欠匀清澈、黄/浅红稍带陈香尚浓醇、木香黄绿、稍(欠)匀4.3理化指标梅县老绿茶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理化指标项目指标特级一级~二级水分/%(质量分数)≤8.0总灰分/%(质量分数)≤7.5粉末/%(质量分数)≤1.01.5水浸出物/%(质量分数)≥36.032.0粗纤维/%(质量分数)≤18.04.4卫生指标4.4.1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GB2762的规定。4.4.2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GB2763的规定。4.4.3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14881的规定。4.5净含量应符合JJF1070规定。5检验方法5.1感官指标检验按GB/T23776的规定执行。5.2磨碎试样的制备按GB/T8303的规定执行。5.3水分按GB5009.3的规定执行。5.4水浸出物按GB/T8305的规定执行。5.5总灰分按GB5009.4的规定执行。5.6粗纤维按GB/T8310的规定执行。5.7粉末和碎茶按GB/T8311的规定执行。5.8污染物限量指标按GB2762的规定执行。5.9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按GB2763的规定执行。5.10净含量按JJF1070的规定执行。6检验规则6.1取样按GB/T8302的规定执行。6.2检验6.2.1出厂检验每批次产品均应做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指标、水分。6.2.2型式检验型式检验每年应不少于1次,型式检验项目为第5章要求的全部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投产时;b)原料、生产地址、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时,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c)因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生产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时;d)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质量管理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e)停产半年以上复产时;6.2.3判定规则6.2.3.1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文件规定的判为合格。6.2.3.2检验结果中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文件第4章规定的,则可对同批产品加倍随机抽样进行复检,若复检结果符合要求,则判该批次产品合格;若复检结果仍不符合要求,则判该批次产品不合格。7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7.1标志、标签7.1.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191的规定。7.1.2产品标签应符合GB7718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的规定。7.2包装包装应符合GB4806.8、GB23350和GH/T1070的规定。7.3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暴晒措施。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7.4贮存应符合GB/T30375的规定。
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梅县老绿茶储存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和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梅州市梅县区行政区域内的老绿茶储存。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480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302茶取样GB9683符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23350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H/T1070茶叶包装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梅县老绿茶Meixianagedgreentea采用梅州市梅县区行政区域内种植的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的芽、嫩叶、嫩茎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并在适宜的贮存条件下,储存时间在三年以上的炒青绿茶产品。4基本要求4.1库房要求应符合GB14881要求。4.2电力系统应符合GB50303的要求。4.3库房环境控制4.3.1温度库房内应有通风散热措施,仓储时温度不超过35℃。4.3.2湿度库房内应有除湿措施,相对湿度不超过65%。4.3.3光线应避光保存,避免阳光直射。4.3.4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的要求。4.4产品要求4.4.1具有该茶类产品正常的色、香、味、形,不应混有非茶类夹杂物,无异味,无霉变。4.4.2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2762的规定。4.4.3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应符合GB2763的规定。4.4.4入库时产品含水量宜控制在6%以下。4.5入库产品包装4.5.1产品包装应符合GB4806.7、GB4806.8、GH/T1070、GB9683和GB23350的要求。4.5.2产品包装标识应符合GB/T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7718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的规定。5管理要求5.1入库要求5.1.1茶叶应及时包装入库,入库的茶叶应有相应的记录和标识。5.1.2入库的茶叶应分类、分区存放。5.1.3入库的包装件应牢固、完整、防潮、无破损、密封。5.1.4入库的茶叶应采用分层货架存放,货架底层离地不应低于10cm。5.1.5货堆与顶棚、墙、灯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并留有适宜的通道。5.2库检要求5.2.1应建立仓储检验记录制度。对检查的时间、人员、库房温度、湿度等进行记录。5.2.2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对储存产品进行检验。5.2.3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相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检验仪器设备应按规定定期检查。5.3检查周期5.3.1库房内的温度、相对湿度、通风情况每季度应检查至少1次。5.3.2产品感官品质、水分含量、包装件是否有霉味、污染及其它质量问题每年应检查至少1次。5.4检验方法5.4.1取样按GB/T8302的规定执行。5.4.2茶叶感官品质按GB/T23776的规定执行。5.4.3茶叶水分含量按GB5009.3的规定执行。5.4.4环境检验方法环境中的温湿度测定,采用温度计、湿度计直接读取。5.5记录与文件5.5.1记录管理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采购、加工、储存、入库、出库、检验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5.5.2文件管理应建立文件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证明文件、产品标准等文件进行有效管理。鼓励对记录实行统一的电子化管理。5.6保质措施5.6.1库房库房应具有封闭性,具有通风散热和除湿防潮措施。5.6.2通风措施宜设置人工通风设施,有效控制库房内的温度、湿度。5.6.3防潮措施室内相对湿度大于65%时,宜采用除湿机进行除湿防潮。5.6.4防火措施5.6.4.1所有进入仓库的人员不应携带火种,库区内严禁吸烟、用火。5.6.4.2应定期对仓库进行巡视检查,消火栓、灭火器、消防安全标志灯应定期检查,火种、火源及仓库内环境存在与防火安全相抵触的问题应及时发现,及时消除,并做好记录。5.6.5防虫防鼠措施仓库与外界接触的门、窗、孔洞应有良好的密闭效果,制定和执行虫害控制措施,防止老鼠、昆虫、动物进入。
3.1紫金蝉茶ZijinCicadaTea以被小绿叶蝉叮咬过的茶青为原料,按紫金蝉茶加工技术要求加工并具有特定蜜香品质的茶叶制品。4采摘与运输要求4.1采摘时期在全年小绿叶蝉发生的两个高峰期进行采摘,采摘时间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9月下旬至11月。4.2采摘方法采用手工采摘,结合机械采摘。4.3鲜叶盛装器具茶鲜叶盛装器具应洁净卫生,宜用透气良好的竹质等硬质专用篮、篓进行盛装,不要挤压。不宜用布质、塑料等材质容器盛装。4.4运输要求4.4.1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潮湿、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4.4.2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暴晒措施。4.4.3应轻放、轻装、轻翻,禁止挤压,减少机械损伤。4.4.4鲜叶应及时运送至茶叶加工厂。如运输时间超过1?h,宜采用无异味、无污染的空调车装运,车箱内要清理干净,车内温度宜控制在5?℃~15?℃,芽叶保持新鲜、不损伤、不发热、不变质、不混杂、不污染。5鲜叶验收与分级5.1鲜叶验收根据鲜叶分级标准,对芽叶的外形、组成等要求进行评定等级。芽叶宜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茶果、老枝叶,无夹杂物。5.2鲜叶分级紫金蝉茶鲜叶从高到低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级、一级、二级。各等级分级标准应符合表1、表2的要求。表1紫金蝉茶鲜叶分级标准等级外形芽叶组成特级芽叶完整,叶面为绿黄或黄色,叶脉红褐,叶形蜷缩,叶尖和边缘红褐,或呈焦头、焦边状以一芽一、二叶为主,占90?%以上一级芽叶完整,叶面为绿黄或黄色,叶面上有明显叮咬痕迹,呈棕褐色小斑点,叶形稍卷曲以一芽二叶为主,占90?%以上二级芽叶尚完整,叶面为黄绿色,叶面上有轻微叮咬痕迹,叶面上有棕红色半透明小点以一芽二叶为主,少量一芽三叶或同等嫩度对夹二叶表2鲜叶分级形状图卡等级外形特级一级二级6记录管理应符合GB/T33915的要求。生产经营主体宜建立紫金蝉茶鲜叶溯源体系,记录茶树品种、采摘时间、采摘地点、鲜叶等级、采摘量等生产过程的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