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马铃薯晚疫病Potatolateblight指由疫霉属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侵染马铃薯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卵菌病害。3.2脱毒种薯Virus-freeseedpotatoes符合GB18133质量要求的各级种薯。3.3中心病株Primaryinfectedplants由病原菌初侵染引起的田间最早出现的发病植株。3.4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Potatolateblightmonitoringandwarningsystem指将晚疫病预测模型、气象数据监测终端、无线通讯、Web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疫病知识、防治建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对监测地的马铃薯晚疫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诊断,对晚疫病发生及流行进行预警的系统。4防控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预防+控制”的模式,预防前期,控制中后期。选用优质高产抗(耐)病品种,综合运用农业、生物防控措施,适时进行化学防治。5防控技术5.1品种选择选择抗(耐)晚疫病的优质高产品种。宜使用脱毒种薯,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的规定。5.2种薯处理5.2.1选种种薯处理前应去杂去劣,剔除病薯、烂薯、缺陷薯。5.2.2种薯切块提倡小整薯播种,30g~50g为宜;种薯大于75g需切块,在靠近芽眼处纵切,每个薯块重30g~50g,每个切块应保证1个~2个芽眼。切刀需用75%的酒精边切边消毒。5.2.3种薯消毒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5.2.3.1药剂湿喷切块后30min内,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于种薯表面,边喷雾边翻动,摊晾干后即可播种。5.2.3.2药剂拌种50kg种薯采用2kg混合药剂(2.5kg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加1.5kg80%乙蒜素乳油加25kg滑石粉)均匀拌种,摊晾干后即可播种。5.2.3.3药剂浸种整薯、切块种薯采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5min~8min后捞出晾干后备用。5.3农艺措施5.3.1合理轮作宜与禾谷类、豆类等非寄主作物间套轮作,不应与茄科作物进行间套轮作。5.3.2高垄覆膜栽培垄高20cm~25cm。地膜覆盖栽培,宜用生物降解膜。5.3.3调整播期根据当地立地气候、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品种特性,适当调整播期,避开晚疫病高发期或减少植株生长期与晚疫病高发期契合时间段。5.3.4施足基肥根据测土配方,每667㎡施农家肥1000kg~1500kg,推荐施用≥45%复合肥(N:P2O5:K2O为2:1:4)50kg~75kg作基肥。肥料选用应符合NY/T394要求。5.3.5合理密植垄距100cm,每垄种两行,窝距26cm~33cm,每667㎡种植4000株~5000株。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5.3.6田间管理出苗期每667㎡施尿素8kg~10kg作齐苗肥。中耕除草并培土,恢复垄高。现蕾期末每隔7d~10d用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根外追肥,共追2次~3次。如发现田间植株徒长,可在初花期每667㎡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g兑水50kg喷雾控旺。雨后及时清沟排水。5.3.7中心病株处理加强监测,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整株拔除并带至田外烧毁或深埋。5.3.8杀秧及收获地上茎70%的叶片落黄时,宜及时抢晴杀秧收获,入库前剔除病、烂、伤薯。5.4生物防治使用生防制剂如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400倍~6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5.5化学防治5.5.1预测预报根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结果或田间中心病株调查结果及时预报。5.5.2无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防治现蕾期或初花期,使用保护剂进行第一次防控,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用治疗剂进行防控。5.5.3有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防治按DB50/T1034执行。5.5.4药剂选择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要求。保护剂可选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50%氟啶胺悬浮剂等,治疗剂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等。可使用农药助剂减少药剂用量。常用药剂参见附录A。5.5.5施药方法宜使用机动喷雾器或静电喷雾器均匀喷雾至植株及叶片正反面,喷药后4h内如遇降雨,待叶片水分干后须重新喷药。无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常规防治每次间隔7d~10d防治1次,防治3次~4次;已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的根据预警结果和建议进行防治。结合晚疫病流行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防治次数。药剂宜交替使用。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彩色马铃薯ColoredPotato彩色马铃薯指马铃薯薯肉含有一定花青素,呈现红色、紫色、紫纹、红纹等肉色的品种。3.2马铃薯脱毒种薯Virus-freeSeedPotatoes符合GB18133质量要求的各级种薯。3.3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Potatolateblightmonitoringandwarningsystem指将晚疫病预测模型、气象数据监测终端、无线通讯、Web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疫病知识、防治建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对监测地的马铃薯晚疫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诊断,对晚疫病发生及流行进行预警的系统。4产地环境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前茬为非茄科作物。产地环境符合NY/T391要求。5品种及种薯5.1品种选择选择审(鉴)定或登记的并适合重庆种植的彩色马铃薯品种。5.2种薯要求宜选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薯质量符合GB18133要求。5.3种薯处理种薯处理符合GB/T31753要求。6种植技术6.1整地要求播前半月对土壤深翻25cm~35cm,之后旋耕,深度10cm~15cm。6.2适时播种海拔1000m以下的种植区于12月至次年1月抢晴天及时播种;海拔1000m以上的种植区可视天气状况于2月至4月播种。6.3高垄栽培进行高垄栽植方式,垄距100cm,垄高25cm,一垄双行,双行错窝播种,株距24cm~27cm。播种后灌水盖膜,宜使用生物降解膜。6.4施足底肥在播种沟内每666.7m2条施腐熟农家肥1500kg~2000kg,施硫酸钾型复合肥60kg~80kg,肥料使用应符合NY/T394的要求。6.5田间管理薯芽出苗顶膜时,及时引苗出膜。现蕾期末每隔7d~10d用0.3%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共追2次~3次。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浇灌补水。如遇涝害,做好清沟排渍。7主要病虫害防治7.1主要病虫害晚疫病、早疫病和疮痂病。蚜虫、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7.2防治晚疫病防治按照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执行,先施用保护剂,后施用治疗剂防控。保护剂可选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治疗剂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0%氟啶胺等药剂,交替使用。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的要求。病虫害防治按照GB/T31753执行。整地深翻旋耕后,撒施绿僵菌或白僵菌,防治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黄板、杀虫灯诱杀害虫。8收获与贮藏8.1收获地上茎70%的叶片落黄时,及时抢晴天收获。8.2贮藏用秸秆覆盖、堆藏、架藏、通风库贮藏,避光,温度以4℃~5℃为宜,湿度以85%~90%为宜。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剔除病薯、烂薯。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化肥减施ReducedApplicationofChemicalFertilizer根据马铃薯养分需求规律,通过优化肥料配方、肥料品种、肥料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次数等措施,减少化学肥料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提高产量、培肥土壤、提高经济效益等目的的综合措施。4种薯准备4.1品种选择选择优质高产品种。宜使用脱毒种薯,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的规定。4.2种薯处理种薯处理前应去杂去劣,剔除病薯、烂薯、缺陷薯。提倡小整薯播种,30g~50g为宜;种薯大于75g需切块,在靠近芽眼处纵切,每个薯块重30g~50g,每个切块应保证1个~2个芽眼。切刀需用75%的酒精边切边消毒。切块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于种薯表面进行药剂消毒;或者采用50kg种薯混合2kg药剂(2.5kg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加1.5kg80%乙蒜素乳油加25kg滑石粉)均匀拌种消毒。5整地播种5.1土壤选择土壤环境应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要求,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应低于GB15618农用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宜选择土层较厚、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5.2整地要求播种前对土地进行深翻、旋耕、平整和细碎,起垄高度20cm~25cm,垄距100cm~120cm。5.3播种宜采用高垄双行覆膜或露地栽培,密度4000株~5000株/667m2;中低海拔宜在11月下旬~12月播种;高海拔宜在1月下旬~3月上旬播种。6施肥6.1减施原则通过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优化肥料配方和用量、优化施肥方法和次数等措施实现化肥减施。6.2肥料选用选用的有机肥料、复合肥料、硫酸钾、尿素应符合NY/T525、GB/T15063、GB20406、GB2440的规定。6.3化肥减施6.3.1施肥模式宜采用底肥加追肥模式。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作底肥,尿素和硫酸钾作追肥。6.3.2施肥量底肥:有机肥料500kg~600kg/667m2、复合肥料(N-P2O5-K2O=15-10-15、硫酸钾型)40kg~50kg。追肥:齐苗期追施尿素8kg~11kg/667m2、硫酸钾12kg~15kg/667m2。6.3.3施肥方式底肥:复合肥料和有机肥料宜撒施后再起垄或陇上开沟条施/窝施,条施/窝施时应注意避免化肥与薯块直接接触。追肥:尿素和硫酸钾宜在陇上行间窝施。7主要病虫害防治病虫草害防治时农药使用原则应按照GB/T8321规定执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参照NY/T1783规定执行。8收获当马铃薯茎叶枯黄,植株停止生长时可收获,收获和运输时应避免机械损伤,剔除病薯和烂薯,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标准样品经权威机构认定认证的代表已知品种特征特性的样品,本标准中为农作物种子,即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3.2分子标记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3.3SSR标记是一类由几个核苷酸(一般为1~6个)为重复单位组成的长达几十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序列,由于基本单元重复次数的不同,形成了SSR长度的多态性。3.4DNA指纹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DNA多态性,本标准中指SSR等分子标记扩增的多态性。3.5品种身份证指反映品种的商品属性和DNA指纹信息的数字和(或)字母组合。4方法4.1DNA提取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花椒新鲜叶片的DNA,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在65℃水浴中预热提前配置好的2×CTAB提取缓冲液,0.1MTris-HCl、0.02MEDTA、1.4MNaCl、2%PVP、2%CTAB;(2)在液氮中研磨石榴叶片至粉末状,转至2.0mL离心管中;(3)迅速加入2×CTAB提取缓冲液1.0mL,10μlβ-巯基乙醇,混匀,65℃水浴60min,隔10-15min颠倒摇匀一次;(4)常温下12000rpm离心5min,吸上清转移至新的2.0mL离心管中;(5)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充分混匀5min,放置5min,12000rpm常温离心10min;(6)吸上清到新的2.0mL离心管中,用氯仿/异戊醇重复抽提一次;(7)离心,吸上清到新的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20℃放置2h,沉淀DNA;(8)10000rpm常温离心10min;(9)倒掉异丙醇,用500μL乙醇洗沉淀两次,吹干后用100μLTE溶解DNA;(10)加入10mg/mlRNaseA2μL终浓度200ng/ul混匀,37℃保温2h以上;(11)加入500μLTE,再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轻轻颠倒摇匀2min;(12)12000rpm常温离心10min;(13)吸上清到新的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20℃放置2h,沉淀DNA;(14)12000rpm常温离心10min;(15)倒掉异丙醇,用500μL乙醇清洗沉淀两次,吹干后用50μLTE溶解DNA;4℃冰箱中保存。(16)使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质量。4.2花椒叶片的转录组分析从花椒种质资源中选择20个花椒品种或品系,提取叶片总RNA,送至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无参转录组测定,并在该公司在线分析平台美吉生物云平台(https://cloud.majorbio.com/)分析转录组数据。4.3分子标记引物的设计根据20个花椒叶片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设计SSR引物和Indel引物。由于SRAP引物为通用引物,因此根据以往的文献报道,设计SRAP上下游引物。4.4SRAP标记扩增SRAP标记扩增体系是:样品基因组DNA1.0μL,2XTaq酶10.0μL,正反引物各1.0μL,ddH2O7.0μL;SRAP引物PCR扩增的程序:94℃预变性4min;94℃变性45s,35℃复性1min,72℃延伸2min,循环5次;再94℃变性45s,50℃退火1min,72℃延伸2min,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7min。4.5电泳检测96孔板中每孔加入分子量内标和甲酰胺混合液9μl,PCR产物1.0μl,其中该分子量内标和甲酰胺混合液两者的体积比为0.5:8.5;将PCR产物稀释40倍,在96孔板的各孔中分别加入8.5μl去离子甲酰胺、0.5μlLIZ-500分子量内标和1μl稀释后的PCR产物,95℃变性3min,于4℃放置10min,4000转min-1离心1min,于ABI3730DNA分析仪上进行毛细管电泳;预电泳15kV,3min;2kV电进样10s;电泳15kV,20min。4.6数据分析用DataCollection软件收集原始数据,用Genemapper软件分析收集的原始数据,比较各峰值的位置与其泳道中的LIZ-500分子量内标,获得SSR扩增片段的精确分子量bp;将花椒品种的DNA指纹信息编码,再结合品种的形态学特征特性及可能具有的特异基因信息,构建花椒资源品种的分子身份证,并利用在线条码生成器http://barcode.tecit.combarcodege.nerator.aspx?LANG=zhcn和二维码生成软件Encoder2以条码表述构建的花椒品种身份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花椒制品花椒经粉碎、萃取、冷冻等工艺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花椒粉、花椒油、保鲜花椒、花椒油树脂等以花椒为原料加工的产品。3.2花椒挥发性组分花椒香味物质的主要成分,含有芳樟醇、柠檬烯、α-侧柏烯、1R-α-蒎烯、桧烯、β一月桂烯等70多种挥发性成分。4原理试样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水蒸气蒸馏提取后,通过气相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定性,采用归一化法对挥发性香味物质组分相对含量进行测定。5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5.1试剂材料5.1.1甲醇:色谱纯。5.1.2水:纯净水。5.1.3无水硫酸钠,分析纯。5.1.4微孔滤膜:孔径0.2um有机相滤膜。5.2仪器设备5.2.1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GCMS-TQ8050日本SHIMADZU公司。5.2.2色谱柱:安捷伦DB-624柱(1.80μm×30m×0.320mm)。5.2.3挥发油提取器:5ml测量级,精度0.05ml。5.2.4分析天平:感量0.0001g。5.2.5高速粉碎机:转速≥10000rpm。5.2.6高速离心机:≥4500rpm。6仪器参考条件6.1GC-MS色谱条件采用安捷伦DB-624(1.80μm×30m×0.320mm)中等极性毛细管柱,色谱条件如下。6.2GC-MS质谱条件采用SHIMADZULC-MS8050系统对色谱分离得到的物质进行识别和确认。所有数据采集和处理步骤均采用Labsolution工作站进行。7实验步骤7.1样品制备7.1.1干花椒按照GB/T12729.2抽取样品后,去除样品所含的花椒籽、杂物后,按照GB/T12729.3制成粉末样品备用。7.1.2鲜花椒取混合均匀的鲜花椒粒200g,经组织捣碎机捣碎后,备用。7.1.3花椒粉按照GB/T12729.2抽样后,混合均匀备用。花椒油7.2挥发性成分提取按花椒、花椒粉样品25.0g,鲜花椒样品50.0g,花椒油树脂10.0g的取样量进行取样,加入到挥发油提取器中,加入蒸馏瓶容积2/3的蒸馏水,将蒸馏速率调节在2-3mL/min范围内,持续蒸馏4h,停止加热并冷却10min后,收集挥发性成分,并加入2g无水硫酸钠脱水,经0.20μm微孔滤膜过滤,待测。7.3样品测定分别精密吸取挥发油10mg,加入10mL容量瓶,用分析纯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线,得到浓度约1mg/mL的花椒挥发油甲醇溶液。将待测试样1μL,注入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中,设定质谱自动识别信噪比大于100的色谱峰,使用NIST数据库定性。质谱图的相似度≥80%色谱峰,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的相对含量。样品液的响应值应在仪器测定的线性范围之内,超出线性范围的供试样品液需用甲醇稀释后测定。7.4结果计算试样中某种挥发性香味成分的相对含量Ci以该成分对应的峰面积对所有成分峰面积总和的分数计,数值以%表示.7.5精密度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5%。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色空间表示颜色的三维空间。3.2均匀色空间能以相同距离表示相同知觉色差的色空间。3.3CIE1976(L*a*b*)色空间1976年CIE推荐的均匀色空间。该空间是三维直角坐标系统。3.4色差定量表示的色知觉差别。用△E表示。3.5明度表示物体表面颜色明亮程度的视觉特性值,以绝对白色和绝对黑色为基准给予分度。颜色的三属性之一。3.6彩度用距离等明度无彩色的视觉特性来表示物体表面颜色的浓淡,并给予分度。颜色的三属性之一。3.7色调(色相)表示红、黄、绿、蓝、紫等颜色的特性。颜色的三属性之一。3.8心理明度在均匀色空间中,相当于明度的指标。在L*a*b*色空间中的L*定义为CIE1976心理明度。3.9心理彩度坐标在均匀色空间中,表示等明度面内的两个坐标。例如在L*a*b*色空间中的两个坐标a*和b*。3.10标准照明体由CIE规定的入射在物体上的一个特定光谱功率分布,包括标准照明体D65,相关色温约为6504K的平均昼光。4原理测试样品在380nm-780nm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对吸光度进行相对刺激函数、色匹配函数进行积分,再与标准三刺激值比较,计算出样品的L*值、a*值、b*值、彩度C*ab值和色角hab值。5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5.1试剂材料5.1.1甲醇:分析纯。5.1.2水: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5.2仪器设备5.2.1色差计:光谱范围380nm-780nm,间隔5nm,狭缝2.0,中速或低速,积分时间2.0。5.2.2比色盘:5.0mm-20mm光程的光学玻璃比色盘。5.2.3标准色板:Cs(60°),光泽单位35。5.2.4所有接触待测样品的器材,用一级水清洗后,用甲醇去除残留的油脂、色素等杂质。6实验步骤6.1样品制备按GB/T12729.2的规定进行干花椒、鲜花椒样品取样,振动筛选去除表面杂质后备用。6.2样品测试按照色差计说明书要求设置仪器参数,用标准色板作参比进行色差仪空白校正。把待测样品装入比色盘中进行测定,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处理系统读取CIE1976(L*a*b*)色空间的色度参数。7结果计算与表述色度值计算公式见式(1)-式(5)。8精密度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色差△Eab不得超过1.5。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固有杂质源自花椒植物的杂质(包括果穗梗、椒叶、花椒籽和花椒脱落物)。3.2外来杂质源自花椒植物以外的所有物质(杂物和尘土等)。4原理测试样品中不同类型的杂质经分离后,分别精确称重,即可测定各杂质在样品中的含量。5仪器设备5.1仪器设备5.1.1分析天平:感量0.0001g;5.1.2镊子:不锈钢材质;5.1.3剪刀:不锈钢材质。5.1.4振动塞:20目。6实验步骤6.1样品制备按GB/T12729.2的规定进行干花椒、鲜花椒样品取样。6.2样品测试称取干花椒样品200g(精确至±0.001g),置于白瓷盘上,用镊子将固有杂质和外来杂质分别拣出,然后将样品置于分样筛中,筛分至筛中没有杂质后。固有杂质(m1)、外来杂质(含筛下物)(m2)分别进行称重。称取鲜花椒样品1000g(精确至±0.001g),置于白瓷盘上用剪刀、镊子将固有杂质和外来杂质分别拣出。固有杂质(m1)、外来杂质(含筛下物)(m2)分别进行称重。7结果计算与表述计算公式见式(1)、式(2)。8精密度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5%。
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青花椒芸香科花椒属植物(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的果实,呈青绿至灰绿色。3.2江津花椒江津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生产的青花椒。3.3闭眼青花椒果皮未裂开或未完全开裂,椒籽不能自然脱出的青花椒。3.4开口青花椒采摘后,经晾晒、烘烤等干制处理,种子已完全自然脱出,果壳呈开口状的青花椒。3.5烘烤青花椒指通过机械或烤房烘烤干燥的青花椒。3.6带枝烘烤青花椒花椒带枝采收烘烤干燥的青花椒。3.7固有杂质源自青花椒植物的杂质(包括果穗梗、椒叶、花椒籽和花椒脱落物)。3.8外来杂质源自青花椒植物以外的所有物质(杂物和尘土等)。3.9霉粒青花椒受霉菌侵染变色、霉变的青花椒。3.10黑粒青花椒果色变黑,并未受霉菌侵染、未变质的青花椒。3.11染色青花椒经染色处理的青花椒。3.12过油青花椒提取了花椒油素或经过油炸后的青花椒。3.13碱椒鲜青花椒经碱液处理后、干燥的青花椒。3.14盐椒经盐处理后的青花椒。3.15异色青花椒色泽与同等级的青花椒显著不同的青花椒。3.16劣质青花椒过油椒、碱椒、盐椒、炒椒和棒椒。3.17鲜花椒采摘后经摘除鲜叶、未经脱水处理的花椒。3.18鲜毛椒带有部分鲜叶、果柄、刺等的鲜花椒。3.19鲜净椒采摘后去除鲜叶、果柄、刺等的鲜花椒。4质量要求4.1感官指标江津花椒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4.2理化指标江津花椒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4.3卫生指标按GB2762、GB2763的规定执行。5检测方法5.1取样按GB/T12729.2的规定进行。5.2试样的制备取适量样品,在白瓷盘上用镊子拣去全部杂质,然后将样品置于分离筛中,分离至不含杂质为止,再按GB/T12729.3的要求制备分析用粉末试样。5.3感官检验5.3.1色泽将100g样品置于白瓷盘中,在良好的自然光下,目测花椒色泽、果形、有无霉粒椒、杂色椒和外来杂质。5.3.2外观干青花椒外观油腺突出,呈自然开口状态。鲜花椒成熟度可根据色泽、外观、滋味、气味等进行判定。六成熟为鲜绿色、具有香味和麻味、花椒表皮油腺自然看见、剥开椒皮种子成黑色;七成熟为深绿色、花椒表皮油腺突出、剥开椒皮种子呈深黑色;八成熟为青绿色、花椒表皮油腺突出、种仁形成;九成熟为花椒表皮由青色转为黄红色;完全成熟的花椒表皮由黄色变成淡红色。5.3.3滋味随机在试样中取出1粒到2粒花椒,放入口中嚼烂,品尝其麻味强弱、持续时间。5.3.4气味将50g样品置于广口瓶中,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嗅辨其香气浓淡、有无异味。5.4理化检测5.4.1开口率检测取50g样品,均匀分样,除去杂质和不完善粒后,用镊子对样品进行计数,总粒数记为G,其中开口椒和闭眼椒粒数分别记为G1和G2,开口椒和闭眼椒粒数之和与样品粒数精确至5粒,平行计数两次以上,取数粒结果误差值小于5的两个数之和作为平均值,结果误差为0.1~0.9之间,开口椒和闭眼椒的比例分别按式(1)、式(2)计算。5.4.2固有杂质和外来杂质的测定固有杂质和外来杂质按T/CQAAS04-2023的规定进行。5.4.3水分、挥发油、酰胺、总灰分、总砷及无机砷、有机磷农残和铅、镉含量的测定水分按GB5009.3的规定进行。挥发油按T/CQAAS008-2023的规定进行。酰胺按T/CQAAS007-2023的规定进行。总灰分按GB5009.4的规定进行。总砷及无机砷按GB/T5009.11-2014的规定进行。铅含量按GB/T5009.12-2017的规定进行。镉含量按GB5009.15-2023的规定进行。总汞按GB5009.17-2021的规定进行有机磷农残按GB/T5009.20的规定进行。5.5检验规则应分别按批次抽样检验,从事江津花椒加工的企业和个人出厂检验如无合同约定的按GB/T15691的要求检验,从事市场大宗青花椒交易如无合同约定的,理化指标中的挥发油、总灰分、总砷及无机砷、铅、镉、汞含量等可不检。检验结果中有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4.1和4.2规定的某一等级指标要求时,应相应降级。6包装、标志、贮存、运输6.1包装鲜花椒应采用透气性好的固形包装箱;小包装青花椒装入瓶、罐、铝塑复合袋或聚乙烯薄膜袋(厚度≥0.18mm)等食品包装容器中,封口后外套包装箱或装入纸箱;大包装干青花椒用内衬薄膜的麻袋或编织袋密封包装,应注意防潮、防霉变、防走味。6.2标志按GB7718的规定执行。6.3贮存贮藏室应干燥、清洁、卫生,防止阳光直晒花椒,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贮,注意防止鼠害。干青花椒堆垛高度不超过5m,室内温度应不超过8℃;鲜花椒堆码高度不超过2m,并保持堆内透气,室内温度不超过5℃,带叶鲜花椒堆放时间不超过48h,净鲜花椒堆放时间不超过24h。6.4运输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暴晒、雨淋,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运。鲜花椒采用5℃-10℃的低温运输,在途时间不超过24h。
3术语和定义青花椒:果实成熟后椒皮呈青绿色的花椒。青花椒原料:青花椒成熟果穗田间采摘后用于干制、保鲜或精油浸提等加工生产的新鲜原料。固有杂质:与花椒树生物体有关的杂质,包括果枝、果穗梗、椒叶、皮刺。外来杂质:与花椒树生物体无关的一切外来显见杂物和尘土等。油椒:鲜花椒采摘、转运、存放过程中,因椒皮油胞破损,浸出椒油或褐变的鲜花椒果实。色泽:花椒果实充分成熟后,椒皮呈现出的颜色。均匀:花椒的颗粒大小、颜色基本一致。4技术要求4.1感官指标4.2理化指标4.3卫生指标符合GB2762,GB2763等有关食品卫生国家标准的要求。5试检验方法5.1取样成批采收包装的花椒原料按GB/T12729.2-1991执行。抽取的样品总量应不少于4kg净产品,分散采收、散装交接的花椒,应随机从样本的上、中、下不同方位抽取基础样品,基础样品混合及缩分后,至少应再等分为实验室样品和仲裁样品,基础样品的抽取总量按货批量的大小决定(>1000kg取0.5%;500kg-1000kg取1%;;200kg-500kg取2%;200kg以下取4kg),抽取的实验室样品总量应不少于2kg。5.2检验5.2.1色泽利用目测法观察青花椒原料的颜色,要求具有品种特有的色泽,判断色泽鲜艳程度。5.2.2香味利用口、鼻、舌等感官评判麻香程度,有无异味。5.2.3颗粒用目测法观察是否为一个品种,花椒颗粒大小、均匀程度和杂质种类及杂质多少。5.2.4外来杂质从检测样品中随机抽取三组样品,每组100克,捡出外来杂质,用天平称重,并进行算术平均,求得外来杂质含量。5.2.5叶片按5.2.4方法进行。5.2.6果梗按5.2.4方法进行。5.2.7皮刺从检测样品中随机抽取三组样品,每组100克,计数皮刺的枚数,并进行算术平均,求得皮刺的含量。5.2.8千粒重从检测样品中随机抽取三组样品,每组50克,摘取净鲜花椒果实,计数果实粒数,用天平称重,并进行算术平均,求得千粒重。5.2.9油椒率按5.2.4方法进行。5.2.10霉变率按5.2.4方法进行。5.2.11挥发油含量参照T/CQAAS008-2023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5.2.12乙醚抽提物按GB/T12729.12-199乙醚抽提物测定方法测定。5.2.13卫生指标按GB2762,GB2763相关卫生指标检测方法测定。6检验规则6.1抽样规则应分别按品种、等级、批次抽样检验。6.2判定规则检验结果中有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4.1或4.2规定的某一等级指标要求时,应相应降一级。卫生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4.3要求的,判该批产品不合格。7包装、标志、运输、贮存7.1包装青花椒原料宜采用10kg-15kg装周转塑料箱包装,装载量不超过包装箱容量的95%;周转箱四周有密集的透气孔,透气孔孔径小于2mm。也可用四周有松软垫层的竹篓进行包装。7.2标志每批青花椒原料应标识品种、采摘日期、质量等级。7.3运输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曝晒、雨淋,严禁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装。7.4贮存原料贮存库房要通风防潮,装卸和堆垛花椒原料禁止踩踏,单层堆码厚度不得高于50cm;原料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严禁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贮。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花椒种质资源花椒种质资源包括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遗传材料和其他。3.2基本信息花椒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描述信息包括统一编号、采集单位、种质名称、学名、种质类型、采集地点情况、采集信息等。3.3形态特征种质资源植物学形态特征包括植株树形、物候期、叶、花、果、种子、枝条的形态特征。4基本信息4.1统一编号花椒种质资源统一编号由8位采集日期加地名拼音首字母加2位顺序号组成。4.2引种号引种号由年份加4位顺序号组成,前4位表示引进的年份,后4位为顺序号。4.3种质名称国内种质的原始名称,如果有多个名称,可以放在英文括号内,用英文逗号分隔;国外引进种质如果没有中文译名,可以直接填写种质的外文名。4.4学名花椒种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名称。4.5种质类型花椒的种质类型分为分为:野生资源、地方品种、引进品种(系)、选育品种(系)、其他遗传材料。4.6主要特征分为:高产、优质、抗病、抗寒、抗虫、其他。4.7繁殖方式分为: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组培繁殖、嫁接繁殖、其他。4.8选育单位选育品种(系)的单位或个人。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应写全称。4.9收集地花椒种质的来源国家、地区、省份、县、乡、村的名称。名称按照GB/T2659和GB/T2250执行。4.10采集地经纬度种质资源采集地的经度,单位为度(°)和(′)分。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种质资源采集地的纬度,,单位为度(°)和(′)分。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为分。4.11采集地海拔种质资源采集地的海拔,单位为米(m)。4.12采集单位种质资源采集单位或个人。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应写全称。4.13采集时间种质资源采集的时间,以“年月日”表示,格式“YYYYMMDD”。4.14采集材料分为:种子、果实、枝条、苗、其他。4.15保存单位编号种质在原保存单位中的种质编号。4.16种质保存名种质在资源圃中保存时所用的名称,应与来源名称相一致。4.17种质定植年份种质在种质圃中定植的年份。以“年月日”表示,格式“YYYYMMDD”。4.18特性鉴定评价机构名称种质特性鉴定评价的机构名称,单位名称应写全称。5植物学性状5.1树形5.1.1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藤本、草本。5.1.2株型分为:自然开心型、圆头型、疏散分层型、纺锤形、小冠分层型。5.2复叶5.2.1小叶数量、顶叶数量、小叶层级、复叶排列。5.2.2小叶叶形分为:铍针形、长椭圆形、卵圆形。5.2.3叶缘叶缘形态分为:全缘、浅波状、波状、深波状、锯齿、细锯齿、不规则锯齿、细园锯齿。5.2.4叶脉叶脉排列分为:网状叶脉、平行叶脉、弧形叶脉、叉状叶脉。5.3枝条5.3.1枝条颜色老枝颜色分为:绿色、褐色、褐色花斑、绿色花斑、灰色花斑。嫩枝颜色分为:绿色、褐色、褐色花斑、绿色花斑、灰色花斑、灰色。5.3.2枝条长度5.3.3节间距随机选取10枝正常老熟枝条,测量20个节间距,取平均值精确到0.1mm。5.4皮刺5.4.1皮刺形状皮刺形状为尖锥形。5.4.2皮刺长度5.4.3皮刺颜色皮刺颜色为褐色。5.4.4皮刺间距随机选取10枝正常老熟枝条和主干,测量20个皮刺间距,取平均值精确到0.1mm。5.4.5皮刺退化程度皮刺退化程度分为:无退化、轻微退化、一般退化、严重退化。5.4.6花序形状分为:总状花序、复总状花序、穗状花序、复穗状花序、伞状花序、复伞状花序。5.4.7苞片形状分为:圆形、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长圆形、三角形、其他。5.5果实5.5.1果实形状观察成熟果实的形状,分为:圆形、扁圆形、椭圆形。5.5.2果皮颜色成熟果实果皮的颜色,分为:浅绿色、深绿色、绿色、红色、褐色。5.5.3油胞形态果实表面光滑度,分为:平滑、微突、突出。5.5.4千粒重随机抽取100穗正常成熟果实,测量1000粒新鲜果实重量,取平均值精确到0.01g。5.6种子5.6.1种子形状观察成熟种子的形状,分为:扁圆形、椭圆形、半球形、半扁圆形、半椭圆形。5.6.2种子颜色成熟果实种子的颜色为黑色。5.6.3种子千粒重随机测量1000粒成熟果实种子重量,取平均值精确到0.1g。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花椒制品花椒经粉碎、萃取、冷冻等工艺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花椒粉、花椒油、保鲜花椒、花椒油树脂等以花椒为原料加工的产品。3.2花椒酰胺花椒呈麻味的主要成分,含有羟基-α-山椒素、羟基-β-山椒素、羟基-γ-山椒素和羟基-ε-山椒素等多种酰胺类成分。4原理花椒麻味物质主要包括羟基-α-山椒素、羟基-β-山椒素、羟基-γ-山椒素和羟基-ε-山椒素等多种酰胺类组分,试样中的花椒酰胺类组分经甲醇提取后,通过C18液相色谱柱的分离,采用SHIMADZULC-MS8050系统对色谱分离得到的物质进行识别和确认,利用270nm处紫外检测峰面积外标法对花椒麻味物质进行测定。色选机基本要求5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5.1试剂材料5.1.1甲醇:色谱纯。5.1.2乙腈:色谱纯。5.1.3冰醋酸:分析纯。5.1.4水:纯净水。5.1.5羟基--α-山椒素标准品:纯度大于95%。5.1.6微孔滤膜:孔径0.2um有机相滤膜。5.2仪器设备5.2.1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LCMS8050日本SHIMADZU公司。5.2.2色谱柱:Shim-packGISTC18柱(2.1×50mm,2μm)5.2.3超声波清洗机:SB-4200DTD型宁波新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2.4分析天平:感量0.0001g。5.2.5高速粉碎机:转速≥10000rpm。5.2.6高速离心机:≥4500rpm。6仪器参考条件6.1色谱条件采用SHIMADZUShim-packGISTC18(2.1×50mm,2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A)-0.2%醋酸(B)二元高压梯度洗脱,SPD-M20A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0.4mL/min,柱温为40℃。6.2质谱条件采用SHIMADZULC-MS8050系统对色谱分离得到的物质进行识别和确认。所有数据采集和处理步骤均采用Labsolution工作站进行。7实验步骤7.1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羟基-α-山椒素10mg(精确至0.01mg),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10mL棕色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1mg羟基-α-山椒素的对照品储备溶液;准确吸取上述储备溶液1mL置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0.1mg羟基-α-山椒素对照品使用溶液(现配现用)。用色谱级甲醇稀释制成浓度为5μg/mL、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50μg/mL的对照品工作溶液。可根据仪器灵敏度适当调整浓度范围。7.2样品液制备7.2.1干花椒取混合均匀的花椒粒100g,用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20目筛,混匀。称取1g(精确至0.0001g)粉碎混匀后的样品置于具塞烧瓶中,加甲醇50mL,超声萃取0.5h,冷却至室温,转移至100mL容瓶,甲醇定容,移取上清液10mL于50mL容量瓶定容,经0.2μm滤膜过滤,待测。7.2.2鲜花椒取混合均匀的鲜花椒粒200g。经组织捣碎机捣碎后,称取5g(精确至0.0001g)粉碎混匀后的样品置于具塞烧瓶中,加甲醇50mL,超声萃取0.5h,冷却至室温,转移至100mL容瓶,甲醇定容,移取上清液10mL于50mL容量瓶定容,经0.2μm滤膜,待测。7.2.3花椒粉称取1g(精确至0.0001g)粉碎混匀后的样品置于具塞烧瓶中,加甲醇50mL,超声萃取0.5h,冷却至室温,转移至100mL容瓶,甲醇定容,经0.22μm滤膜过滤,待测。7.2.4花椒油花椒油摇匀,精密称取0.2g(精确至0.0001g)置于具塞烧瓶中,加甲醇50mL,超声萃取0.5h,冷却至室温,转移至100mL容瓶,甲醇定容,0.22μm滤膜过滤,待测。7.2.5花椒油树脂取膏状或固体花椒油树脂样品置于50℃水浴锅中溶解,摇匀。精密称取0.2g(精确至0.0001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甲醇50mL,超声萃取0.5h,冷却至室温,转移至100mL容瓶,甲醇定容,经0.2μm滤膜过滤,待测。7.3样品测定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液相色谱质谱仪,按6.1、6.2仪器设备测定条件进行测定,即得花椒酰胺类麻味物质的保留时间和相应的质谱特征响应峰面积。由样品液的花椒酰胺类物质的特征峰面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羟基-α-山椒素浓度。样品液的响应值应在仪器测定的线性范围之内,超出线性范围的供试样品液需用甲醇稀释后测定。7.4结果计算供试品中花椒麻酰胺类麻味物质含量以羟基-α-山椒素计,按公式(1)计算。……………………………….(1)式中:X——供试品中花椒酰胺类麻味物质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克(mg/g);C——供试品溶液中花椒麻素的峰面积对应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V——供试样品工作液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K——供试样品工作液稀释倍数;m——供试品的称样量,单位为克(g);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7.5精密度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5%。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一批苗木同一品种在同一苗圃,使用同一批繁殖材料,采用基本相同的育苗技术培育的同龄苗木。3.2苗龄苗木的年龄,指从播种到出圃苗木的实际生长年龄。以经历1个年生长周期作为1个苗龄单位。苗龄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1个数字表示苗木在原地的年龄,第2个数字表示第1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第3个数字表示第二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数字键用短横线间隔,各数字之和为苗木的年龄,称几年生,如:1-0表示1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2-0表示2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2-2表示4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移植后继续培育两年。2-2-2表示6年生移植苗,移植两次,每次移植后各培育两年。0.2-0.8表示1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十分之二年生长周期移植后培育十分之八年生长周期。3.3地径苗木地际直径,即实生苗、扦插苗为苗干基部土痕处的粗度;嫁接苗为嫁接口以上正常粗度处的直径。3.4苗高地径至顶芽基部的苗干长度。3.5根系长度和根幅起苗修根后应保留的根系长度和根幅。3.6实生苗用种子繁育的苗木。生产上只能使用优良杂交组合子代或优良家系种子繁育的苗木。3.7嫁接苗使用优良无性系穗条为接穗,采用嫁接方式繁育的苗木。3.8容器苗采用优良家系种子直接播种,或把通过嫁接、组培等繁殖方式培育的无性系良种苗移植在容器中培养出来的花椒良种苗木。4分级要求4.1苗木等级见附录A。4.2合格苗木以综合控制条件、根系、地径和苗高确定。4.3综合控制条件达不到要求的为不合格苗木,达到要求的以根系、地径和苗高三项指标分级。4.4综合控制条件为:无检疫对象病虫害,苗干通直、色泽正常、健壮、充分木质化。无机械损伤。4.5合格苗分I、II两个等级,首先看根系指标,以根系所达到的级别确定苗木级别,在根系达到要求后按地径和苗高指标分级,在苗高、地径不属于同一等级时,以地径所属级别为准,如根系达不到要求则为不合格苗。4.6苗木分级须在庇荫背风处,分级后要做好等级标志。5检测方法5.1检验苗木病虫害限在苗圃中进行。5.2起苗后苗木质量检测要在同一批苗木内进行,采用随机抽样法。取样方法按照GB6000执行,见表1。5.3直接取样。5.4根系长度用钢卷尺或者直尺测量,从地径处量至根端,读数精确到1cm。5.5侧根数:目测,计数。大于5cm长的I级侧根数是统计从主根上长出的长度在5cm以上的侧根条数。5.6地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如果测量的部位呈膨大或干形不圆,则测量其上部苗干起始正常出,读书精确到0.05cm。5.7苗高用钢卷尺或者直尺测量,至地径沿苗干至顶芽基部,读数精确到1cm。5.8检疫:按GB15569-2009执行。5.9每批苗木抽样检疫时对不合格等级标准的苗木各项目进行记录,如果一株苗木存在任何一种缺陷,按一株不合格品计算,计算不合格百分率。6检验规则6.1苗木检测工作应在避风阴凉处进行。6.2同一批苗木中低于该等级的苗木比例不应超过5%,超过5%的应重新分级。6.3商品苗木应附苗木质量检验证书,格式见附录A。6.4商品苗木应检疫。7包装、标志及运输7.1包装容器苗采用竹筐或塑料筐等包装。7.2标志商品苗木应附标签,格式见附录C。7.3运输苗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长时间堆积重压、风吹日晒及冻害,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花椒色选根据物料颜色的差异,利用光电技术将干花椒原料异色颗粒自动分拣出来的生产加工。3.2花椒色选机根据颜色差异将花椒原料中的异色,刺、梗、籽等异质颗粒杂质选出去,获得好的花椒产品的仪器。3.3色选花椒利用光电技术,将花椒中的异色颗粒自动分拣出来,从而提高花椒品质并去除杂质。与普通干花椒相比,色选花椒的外观更加青绿、纯净,同时可以去除一些可能会影响健康的杂质,如小石子、刺、梗、籽等。4基本要求4.1应按照安全、卫生的原则进行生产;应具备复核相关规定、满足生产要求的主体资格、生产场所、设备设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其他必备条件。4.2生产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4.3食品原料及产品应符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5选址及厂区环境要求5.1厂址选择应符合本区域相关产业聚集区设置的要求。5.2食品用色选花椒厂区选址及环境应符合GB14881中对选址及厂区环境的要求。5.3初级农产品色选花椒厂区选址及环境可参照食品用色选花椒厂区选址及环境的要求。产地粗加工:食品级加工:6厂房和车间6.1功能设计和布局应符合GB14881中对厂房和车间的要求。应通过相关规划设计。6.2生产车间应根据花椒色选的生产加工特点、生产过程对清洁程度的要求,划分为一般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清洁作业区,各作业区应相互分隔。6.3根据生产工艺需求,应设立必要的入料、筛选、打包等区域,并采取有效分离或分隔。根据加工贮存需求,应控制生产车间内温度、湿度、通风及粉尘噪音等条件,防止微生物繁殖。6.4废弃物暂存场所应与生产车间隔离。生产中废弃的物质应及时清理。7色选流程7.1原料经过人工或机械筛分后,除去固有杂质和外来杂质的干花椒。7.2入斗通过传送带或人工将干花椒从顶端的料仓进到色选机7.3振动(传输)通过振动给料器的振动,将干花椒沿送料分派槽(导槽)降落,顺滑道加快下降进到分选室里。7.4分选原料从图像处理控制器CCD和背景图设备间越过,在灯源的作用下,CCD接纳来源于被选原材料的生成光信号,使系统软件造成輸出数据信号,并变大解决后传送至FPGA+ARM与运算解决系统软件,随后由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指令驱动喷射电磁阀动作,将其中异色颗粒吹至出料斗的废料腔内流走。好的被选干花椒再次降落至接料仓的制成品腔内排出进到制成品槽。8设施与设备8.1应具有与生产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设备设施,性能和精度满足生产要求,便于操作、清洁、维护。8.2生产车间,应安装排风系统和除尘装置。8.3根据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能力、包装形式的不同,合理布局生产设备,宜采用自动化连续生产设备。9卫生管理9.1应符合GB14881中对卫生管理的要求。9.2定期对车间和设备设施进行清洁、消毒,并做好清洁前后的清洁管理。10指标要求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11检验11.1感官检验11.1.1眼观将测试样品置于白瓷盘中,在光线良好的自然光下,目测其色泽、果形和显见外来杂质。11.1.2鼻嗅将测试样品置于广口瓶中,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嗅辨花椒香气浓淡,有无异味。11.2总杂质测定11.2.1测定仪器天平、镊子、分离筛(孔径为0.2cm)。11.2.2操作步骤取样方法按照GB/T12729.2-2008执行。称取样品约200g,精确至100mg,在白瓷盘上用镊子拣出样品中的固有杂质和外来显见杂质,然后将样品置于分离筛中,分离至没有尘土为止,再将拣出的杂质和筛下物一起称量,记录质量(m1)。11.2.3结果计算结果计算按照公式(1)进行。12检验规则12.1应分品种、等级、批次抽样检验。12.2检验结果中有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10规定的某一等级指标要求时,应相应降一级。13包装、运输、贮存13.1包装将花椒装入防潮、防霉变、防走味食品密封袋中包装。包装标志按GB7718-2011规定执行。13.2运输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曝晒、雨淋、潮湿,严禁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装。13.3贮存将包装好的花椒,外套编织袋,缝好后进入冻库储藏(-5℃-5℃)。严禁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贮,注意防鼠害。14管理制度应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制度:a)进货查验记录制度;b)采购管理制度;c)生产过程控制制度;d)出厂检验记录制度;15记录和文件管理应符合GB14881中对记录和文件管理的要求